利世民聲音專欄 – Details, episodes & analysis
Podcast details
Technical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from the podcast's RSS feed.

利世民聲音專欄
利世民
Frequency: 1 episode/5d. Total Eps: 245

leesimon.substack.com
Recent rankings
Latest chart positions across Apple Podcasts and Spotify rankings.
Apple Podcasts
🇬🇧 Great Britain - philosophy
11/07/2025#72🇬🇧 Great Britain - philosophy
02/07/2025#73🇨🇦 Canada - philosophy
01/07/2025#95🇨🇦 Canada - philosophy
30/06/2025#70🇬🇧 Great Britain - philosophy
24/06/2025#63🇨🇦 Canada - philosophy
17/06/2025#85🇨🇦 Canada - philosophy
16/06/2025#54🇨🇦 Canada - philosophy
14/06/2025#66🇨🇦 Canada - philosophy
06/06/2025#96🇨🇦 Canada - philosophy
02/06/2025#93
Spotify
No recent rankings available
Shared links between episodes and podcasts
Links found in episode descriptions and other podcasts that share them.
See allRSS feed quality and score
Technical evaluation of the podcast's RSS feed quality and structure.
See allScore global : 49%
Publication history
Monthly episode publishing history over the past years.
聯儲局放鴿
mercredi 28 août 2024 • Duration 03:52
今年 Jackson Hole 央行年會上,聯邦儲備局主席包威爾(「放鴿」;包威爾在發言中表示,因為 2019 疫情帶來的各種經濟扭曲,影響正在減退;通脹顯著下降,回到接近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 2% 的目標範圍;勞動市場亦不再出現短缺,因供應鏈重組而出現的短缺亦正常化。所以未來的貨幣政策調整,可能會更側重於失業率的變化,市場亦因此預期聯邦基金利率很有可能下調。
根據目前利率期貨價格計算,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在九月有 65.5% 的機會減 1/4 厘,另外有 34.5% 的機會減半厘。到今年底,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有 27.9% 的機會減至 4% - 4.25% ,另外有 43.8% 的機會減至 4.25% - 4.5% ;最低限度也會減至 4.5% - 4.75% 。
換句話說,市場預期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有望最少減 0.75% - 1.25%。
主流的講法是因為經濟下行風險增加,所以聯儲局要提早減息。最近的就業統計數字亦顯示,失業率有上升趨勢。但細心研究就會發現,在失業率上升的同時,整體就業人數亦有上升;也就是說,找到工作的人多了,但在找工作的人更多。究竟為甚麼有更多人投入勞動力市場?是否因為物價升幅影響令更多家庭收支?
話雖如此,過去兩年多以來,除了個別科技行業曾經出現過「洗牌」,美國整體的就業環境很難說是衰退,甚至乎有不少零售餐飲行業,仍然是有工無人做。【1】
再者,金融市場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聯儲局為甚麼要調整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所謂的「減息」又會否令到股市和樓市即時出現亢奮式的爆升?美國長期的經濟發展究竟又會有甚麼變化?對其他國家又會有甚麼影響?
中國人口結構危機
mardi 20 août 2024 • Duration 01:44
今日的分享,我想由一個情景題開始。
假設你是一個國家的元首,你見到國家的出生率下降,人口結構將會出現斷崖式的老化。與此同時國家的經濟增長放緩;一直以來依賴的廉價勞動力模式,不但受到自動化科技的挑戰,周遭的國家在工業出口與你有正面、直接的競爭。屋漏兼逢連夜雨,最近幾年這個國家更面臨了一次金融危機,因為房地產泡沫爆破,去槓桿化令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更重要是,由於緊張的外交關係在地緣政治矛盾,令到你不但與接壤的各國關係緊張,地球上最大的兩個貿易對象,即是美國和歐盟,也不斷對你的國家實施各種的貿易限制。
在這個環境之下,究竟你可以怎樣呢?
今天這個情境題,相信大家一聽就知道我在說哪個國家。表面上看好像有眾多錯綜複雜的問題,背後有很多不同的問題,之間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其實細心歸納就可以最少三個核心的問題。
這三個很核心的問題,我稱之為中共的三隻灰犀牛:第一就是人口,第二就是經濟模式,第三就是政治體制。
今集和未來的兩集,我將會從這三方面去剖析神奇國度面對的挑戰。
和平飯店
mercredi 26 juin 2024 • Duration 17:10
錢志健說想開間港式餐廳;我想他是真的認真,還說想找大廚。
作為朋友,我告訴他:「懂做飯不等於懂得經營餐廳。」
也有很多人,不會做飯,卻可以很成功地經營飲食生意;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是麥當勞;整間公司上下,大多數員工都不會煮食,對不對?
假如你很會煮食又喜歡煮食,我的建議是最多也只好開私房菜;開餐廳,完全是另一回事。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專才 vs 全才 vs 通才
mercredi 28 décembre 2022 • Duration 01:07:02
今時今日,人工智能應用普及,好多工作都將會被自動化,亦好多人會被機器取代。究竟點先為之人才?又有啲乜嘢係機器暫時取代唔到人類?
嘉賓:嘶憶 ( https://patreon.com/user?u=75386458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一個香港人的故事
mardi 27 décembre 2022 • Duration 09:44
1995 年夏天,對我來講不止是一個夏天,而且是個永遠的夏天;當年我中學畢業,正等待過美國讀大學。那時我已經迷上了個經濟學,嚮往自由市場,希望自己一生都用來研究經濟問題。
6 月 20 日,我已經知道自己快要離開香港,當時的心情是「未出發先興奮」;就在那一天,蘋果日報創刊,兩蚊一份,還要送一個蘋果。我很記得那一天;「嘩,黎智英好勁,第日可以好似佢咁就好喇!」當時我心想。
然後,我去了美國,但發現學術不是我那杯茶,所以用極速完成個學位,然後在 1997 年便回到香港,又撞正亞洲金融風暴。反反覆覆,輾輾轉轉,打過幾份工,見過下世面,然後跟我兩位老友創辦了獅子山學會。
搞智庫學會,非謀利,單身寡人還可以,但當時我剛初為人父,最終也得考慮現實;膽粗粗寫了封 email 給黎智英,想不到他秒回:「明天到我辦公室。」
有機會見兒時偶像,感覺是「有今生無來世」。大家一見面,寒暄幾句閒話家常,問問我正職做甚麼,那裡讀書,家中有甚麼人,然後他就對我說:「Simon 你響香港搞 Think Tank ,唔會有朋友。咁喇,幫我搞報紙;你識唔識寫嘢,寫畀我睇睇。」
如是者,我就加入了蘋果;第一個職位,就是社論主筆。
一個全無傳媒經驗,甚至乎社會閱歷亦甚淺的人,就這樣成為了香港最具影響力報紙的社論主筆。
當時蘋果裡面,有人以為我這個空降的人,是甚麼親戚朋友。但所謂主筆,其實亦不過是駐報館的專欄作家, writer-in-residence。加上蘋果編輯部同事,不少都是社會主義信徒,大家互相對各自立場有所保留。所以多年來,蘋果裡面我沒有很多朋友。
但蘋果就是這樣的一間公司;光譜闊過太平洋。同事之間互相有合作又有矛盾,完全是社會縮影。這也是蘋果的成功之處;出處,不如聚處。作為一家大眾媒體,如果沒有這種凝聚力,貫穿力,最終是不可能成功。
後來,我們這一批自由市場派的人越來越多,我就自封為「蘋果批辦公室主任」;又曰「蘋批辦」。當時另一份主流報紙,有個專欄叫「功夫茶」;我們很滿意「蘋果批」對「功夫茶」這個意象。有時我甚至會認真去分析競爭對手的行文用語,細微末節,希望了解遙遠的那位老闆的思維模式。
那段日子,十分好玩。而我,幾乎每日都會被精神領袖召見;其他人叫他做「老闆」、「黎生」,但我叫他做「精神領袖」;因為他很多想法,每隔三幾天就要我去研究一個新項目。
好多人都只知道黎智英搞過傳媒,搞過蘋果促銷。當年蘋果促銷,早過維基王十幾年,甚至乎 Amazon 也是在轉型當中。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確有好多條件都未成熟。
蘋果日報也是香港最早有網站的傳媒。後來的 iPhone App ,動新聞拍片(當時也是剛剛有 Youtube),做 3D 立體動畫(Facebook 還未上市,更不要說改名做 Meta ,講甚麼元宇宙)。
還是那一句,很多事情都走到好前。當時黎智英甚至叫過我們去做一個平台,要好好熱鬧,要樣市場一樣的「墟陷」,讓人人都可以發表意見⋯⋯多年之後,social media 成為了大家日常生活一部分。雖然當時已經有討論區,亦有人寫 blog ,但佢已經覺得 social media 係拍片。
「第日啲人會幫自己拍片放上網!」假如當時有人這樣跟你說,相信沒有人會知道你在講甚麼。
黎智英的確行得好前,好前。他每個概念,都獨當一面,隨便一個都是上千億市值的項目。
可惜,蘋果成立之時,黎智英已經不可能用香港股市作為集資渠道。事實上,以百樂門印製借殼上市,亦破了香港上市申請最長時間紀錄。
如是者,黎智英一早就好像被人綁著雙手去做生意。後來各種廣告封殺,更不在話下。
沒有資本市場的槓桿力量,很多投資自然捱不下去。網購?大家知否 Amazon 燒了幾多年錢?
未有 Youtube Channel 之前,我們就搞網上 Live 的答問;大家有沒有想過,在 2007 年搞這些新媒體有多貴?動新聞我們又投資了多少?當年在台灣做機頂盒、電視台,又是多大的工程?
試試叫 Jeff Bezos 跟黎智英調換處境,看看他會怎樣?
黎智英燒的,全是自己的錢。我記得在科網熱潮顛峰時,黎智英的身家在香港排在廿名之內。要知道,他在香港是沒有地產。
沒有資本市場的幫助,我們唯有靠消費者而生存;這是黎智英經營之道,充滿市場智慧。幫蘋果打工,尤其是可以近距離與黎智英工作,這份經歷,可一不可再。
很多前壹.蘋果的人,都說離開了之後很難找到值得自己佩服的上司、老闆。記得十周年報慶的時候,有人送紀念品給我們,上面寫住:「四面受敵,八面威風。」
當我在外面遊走,向外國人介紹黎智英的時候,我都會說:「我師傅,當年細細個偷渡去香港,做童工,之後做實業家,不斷創業,最後成為世界最大專制國家的頭號敵人。」
講的時候,與有榮焉。
有時我會想,假如見到他,他會叫我做甚麼:「Simon ,唔好浪費我嘅犧牲;我得一份自由,都已經押埋落去喇!」
黎智英將自己的自由,押落香港這個概念上面。
香港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份價值觀,一份信念。
亦因為香港是一份精神,一份信念,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為香港人;這個身份不是任何政權所頒發,亦不可能被任何威權扼殺。
捍衛香港精神,亦是捍衛自由世界所有的一切美好事物。這不單是為了香港人,亦是為了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渴望自由,對未來有希望,對未知的事情抱有好奇心的人。
原文在 2022 年 6 月 24 日刊於 leesimon.substack.com ;經修改重寫。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香港政府如何由高效變得無能?
mardi 27 décembre 2022 • Duration 22:58
這幾天在準備回顧 2022 年;第一集是講中國和俄羅斯。
拍片之後,我想到了一些事情可以在這裡補充;但入正題前,請容許我咬文嚼字。
除非你是甚麼政治學者,否則你可能會覺得「獨裁」、「專制」和「極權」,是互通的幾個詞。
獨裁,就是由一個,又或者兩三個人人,把持一切決定。由於權力太過集中,有人甚至認為,天下間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獨裁。
任何統治都是要一群人去做,那就是專制。人類有史以來,都是專制。錢穆甚至曾經提出,古代中國不是獨裁,而是專制;由一小撮有同樣背景的人,把持所有決定。
以上所提到的「同樣背景的人」,可以因血緣、種族、語言等,但也可以是純粹後天的身份;例如是某個黨的黨員,又或者是某個宗教的神職人員。
專制,不一定是極權。甚至乎可以說,多數人都覺得,某程度的專制可以接受;尤其是當他們自己本身就是統治階層的一員;也有些人稱呼統治階層的成員做精英。
極權,是完全另一個層次的控制。最極致的,是社會各個方面都完全控制,包括經濟、教育、媒體和私生活。另外,極權統治者的典型特徵是,擁有絕對權力,不受任何「外部勢力」束縛;所以在國際關係中,極權統治者一定要做「話事人」。
否則,做不到「話事人」也要做「對頭人」。
對內,極權統治者要人民絕對服從。宣傳、審查和恐嚇,都是慣用手段;異議更是必遭壓制。極權主義,亦會有一套無論如何都能夠自圓其說的意識形態。
至於專制社會,會用利益去收買群眾;只要沒有直接威脅到精英的利益,專制社會只需要維持某程度的尊卑之分,而不用絕對的服從。
假如用 George Orwell 的兩本名著去做類比,Animal Farm 所描繪的是一個專制社會,而 1984 的世界就是個極權的「反烏托邦」(Dystopian)。
過去三十幾年,神奇國度似乎是由專制走向極權;尤其過去幾年,這個情況更加明顯。
「為何要這樣細分?反正都是不民主,不是嗎?」歷史上,專制是常態。假如說十四億人的神奇國度是專制社會;那是正常不過的事,沒有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
但是極權統治卻是很難維持。不要忘記,天下間任何一個選擇都意味背後有一定代價;而極權統治,每個選擇的代價更是可以很大,也就是很高的管治成本。
大家如果記得在 1984 當中,第一幕就是所有人都要對著電視機做運動,做得不夠落力,是為被責罰的,可以想像這種社會工程有多大的成本嗎?其他的監控維穩統戰,全部都是成本。
當然,最終付出代價的,往往是社會最低層的人;不論是甚麼社會體制模式,亦如是。大家其實都心知肚明這一點,所以很多人其實不反抗專制,尤其當他們相信自己有機會晉身精英階層,當「人上人」。
之前在另一篇文章有提到 Dunbar Number;人類學家對靈長類動物研究時發現,腦袋的運算能力,限制了我們可以應付的人際關係有多複雜。人類嘛,最多就只可以處理約 150 人。換句話說,我們生活裡面家人、親友、同事、朋友等,真的同屬於一個群體的人數,上限約莫就是 150 。
「不對呀?那政權有幾千萬黨員呀。」無錯,當你想細想,就會發覺這個組織,有些設計還是頗為科學;例如他們的最高權力核心,政治局常委,是七個人。近代的心理學有個假說,就是所謂「七加或減二法則」,即是一個有效的小團體中,人數由五至九人不等。
當然,不是說那個黨很刻意要用科學去設計他們的體制,但可以見到,神奇國度再神奇,也不可能違法基本的自然法則。
在塔尖的政治局常委 7 人,由政治局委員是 24 人「選出」;政治局的 24 人,由 205 人的中央委員「選出」。205 人的中共中央委員,就是國度裡掌握了實權的人。當中又可以大概分成三批,中央、地方和軍隊。
205 人的三個分支,每個系統其實也是幾十人左右;仍然在 150 人的限數之內。中央委員會裡面,又有不同的「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大概也是按「七加或減二法則」去設置決策委員,指揮轄下機關。
許多工作小組的成員,是重複的;這不只是架床疊屋的問題。更重要問題是,當極少人數要作出大多數決定,而他們掌握的資訊又極有限,結果很多決定都不能顧及「執行」和「被執行」者的現實情況。最終為了向上交差,往往用到威迫利誘,也衍生出以上所講管治成本高的問題,
順帶一提,自從擔任香港行政長官之後,李家超嘗試將以上所提到的「工作小組」模式引入。但香港本來已經有一套行政的思維,刻意將中共的一套移植到香港的官僚體制,又會否出現器官排斥呢?
二,以上所講在管理學中,是 span of control 的問題,而另一個維度就是 chain of command 的長短。假如是個只有幾個人的組織,權力集中或者會比分散有效;尤其是當效率是首要考慮。但當體制龐大,權力集中令到 chain of command 變得更長,另一個問題就是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以神奇國教的頂層結構作參考,視乎涉及的範疇,由最高到最基層的執行,最少也有五層至七層。玩過 Telephone Game 就知道,一個訊息經過三傳,四傳之後就已經嚴重失真。而且這裡提的層,只是很粗略的階級區分,而不是實際溝通時涉及的人數。可以想像,在現實情況下,一個政策由上而下的傳達,到執行的時候,就只有最基層都能夠明白的指令,例如清零。
「這種管理問題到處都有,為何在極權和專制社會的問題會更嚴重?」
極權社會的問題,是資訊沒有透明度。明明掌握了在地資訊的,卻沒有權做決定;層層而上之後做的決定,幾乎可以肯定不是最前線所最著緊,又或者最可行。
任何正常的管理,都會建議權力下放。但極權政府不能放權。所以,當權力不能下放,由上而下的 one-size-fit-all 的指令,往往就只可以是方向性的。無傷大雅的小事,結局就是「做咗當得咗」。不過,一旦涉及到具體執行的方法,指令就變成不顧一切代價的硬指令。
清零,就是硬指令。住房不炒,就是沒有具體的「講咗當做咗」。
以上兩種都同屬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甚至有人認為,世間不可能有真正的極權統治,正如沒有真正的獨裁。
另外,專制社會快要窒息的時候,為了生存,偶爾也會鬆一鬆。結果就是大家見到的周期現象: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
或者中共的夢想是演變成一個不會犯錯的極權社會;但現實中,是沒有可能由核心到外圍,仍然能夠鉅細無遺地監管十四億人每日的生活。越是甚麼都要管的極權統治,其實就製造越多漏洞;畢竟,每件事其實都可以視為 205 人與十四億鬥智鬥力。
現代社會一個很重要的發明,就是官僚體制,但也有人認為,傳統中國社會就已經有官僚,例如唐律和科舉。但別忘了,在人類歷史上,很多概念都是在不同地方各自演化。
官僚的極致,就是每個決定都是有規有舉,彷彿由機器人去做;官僚在處理已知的問題,可以很有效。所以,最能代表官僚文化的文具,就是圖章;官僚能夠表達的訊息,都應該是預先設計好的。
所以,當官僚面對未知的事物,往往是不知所措;當指令不具體時,這些人肉機器亦不懂得自己要執行甚麼。
法治和官僚體系是相輔相成的;偏偏在神奇國度,不少規則都是非正式的,對規則的解釋權,也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
正如以上所提到,集權不見得令神奇國度的決策質素更佳;決策很多時根本不能執行,又或者代價極高。集權越嚴重,越來越多政策不能被執行。
就連香港本來高效的官僚,過去幾年都因為沒有自主,所以很多事情都做不出來。問題不只是人選的問題,而是整個決策的機制根本脫離現實;本身已經是一個死症。
至於中國大陸裡面,情況也不會好到那裡。甚至乎,俄軍的作戰能力完全露底,軍備亦落。
今年八月 Pelosi 訪台後,解放軍只可以用射導彈落海來宣洩情緒。軍演本來是要向其他國家展示作戰應變能力,而不是武器有多強大。人類早就有可以令生靈塗炭的大殺傷力武器;甚麼坦克大炮導彈,還有甚麼可怕?
不方便的真相是,解放軍除了這些,就沒有能力組織更複雜的事。
究竟中共知不知自己有以上的體制缺陷?我相信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問題所在。但對於政權,它的重點是要繼續執政,而不是改變這些問題。
以上除了是政治,其實也是基本管理學。當然,知道應該怎樣去管理,和最終你可以選擇怎樣去管理,是兩回事。很多人身在體制中,也是無可奈何。
如果未加入會員專享的討論區,可以循以下這個連結加入
至於今日的 YouTube ,亦希望可以給大家在主流以外的一些另類觀點: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今年學到的二三事
lundi 26 décembre 2022 • Duration 15:36
心情仍然在節日氣氛中,所以今天還是寫個人的感想。
每年底,我都會自我檢討。今年對我來講,好似有好多新嘗試,但回顧自己所寫過的題目,發覺有許多都是關於貨幣。由年初講 Web3 和加密貨幣,到年中講美元、港元和聯繫匯率。
我過去都有寫貨幣;但年復一年地去寫一個大家每天都接觸的的題目,其實很難有甚麼突破。但今年對這個題目,卻有很多新想法。例如聯繫匯率的結局,我相信不是突然死亡,但也不會永遠地撐下去,所以結果就是在雙軌制之下,劣幣驅逐良幣。
香港貨幣最終會走向雙軌制;回顧 2022 年,這是自己最滿意的一個概念。
YouTube
年初講完一系列 Web3 經濟學,彷彿就沒有下文。
其實,我仍然沒有放棄過將內容結集成單行本,以 ebook 形式再放上網去賣;但這個內容的 upcycling 要有意思,似乎還是要有點配套。
本來我想試試在 YouTube 上分享,結果卻開講了哲學、政治和經濟學,意外地經營了一個荒廢已久的 YouTube 頻道。
相信這裡有不少朋友都是因為在 YouTube 見到我,而訂閱這個網誌。
YouTube ,其實是個很準確的指標;寫甚麼多人有興趣,從 YouTube 的收視也可略知一二。
我最感興趣的題目,例如科技和讀書會,可惜在 YouTube 上,點擊率卻一般。
反之,到今日為止,最多人看的片,都是講香港;尤其是新加坡與香港的比較。
點擊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我寫的文章,我的觀點,能夠為大家帶來新的靈感;所以,冷門題材才是我最喜歡的。當然,也不是為了奇,為了偏,而刻意去講些其他人不講的題目。每件事,都是我覺得有意思的;我的底線是不要為了搶點擊率而寫文和拍片。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扮清高。我也肯定, YouTube 的遊戲規則,是要追逐議題,甚至要有能力創造議題。這也是一種能力,很重要的能力。怎樣提升自己的演說能力,也是今年要花點功夫的事。
透過聲音連繫香港人
透過 YouTube ,就連我也可以在幾個月內,與讀者、觀眾更接近。其實以前我也有為別人的頻道做嘉賓;但是要經營自己的頻道,才感受到自己主場的感覺。
現實中,我也多了和不同的朋友接觸;尤其是離散在各地的香港人。過去幾年,我一直都有的問題是:「香港人這個身份會消失嗎?」
理性上,再過十幾年,恐怕甚麼是香港人也很難講得清。我也感覺到,在地和離散的香港人,立場也已經越來越遠。所以,我自私地還是想多點連繫在地的香港人;不是為了甚麼人,只是為了自己的感覺。
自從十月開始 Brainstorm 這個問題,終於我想到了嘗試透過製作廣播劇,連繫香港人。
為甚麼是廣播劇?好處最少有四個:
* 網上世界,已經有太多新聞、評論;以故事模式,一來可以娛樂香港人,亦更能引發共鳴。
* 既然目的是連繫「在地」同「離散」香港人,以廣播劇模式製作,門檻最低,亦是唯一可以讓身處不同地方的香港人可以參與。
* 聽電台廣播劇,是很多香港人的成長經歷;借互聯網的方便可以重新建構這個大家的共同經歷。
* 最後,所有參與的朋友,只是出一把聲,溝通亦只需要 一個電郵地址、 或者 Telegram 帳號;相信這個模式已經是最能夠在保障私隱的情況下,讓大家安心地去參與。
自從提出這個想法之後,有不少朋友響應;上個月有個的 false start ,但最終還是得到兩位朋友出手襄助,第一個 cohort 將在下個月初分組開會,然後就著手製作。
雖然不知道最終會變成怎樣,但希望每個有份參與的朋友,都會覺得是寶貴的經歷。
感覺自己在 2023 年會結下更多善緣;我也想多點互動,讓這個地方多點人氣。
其實去年初都有跟幾個朋友,高明、尹思哲、李聲揚做節目。後來反省,拍檔之間除了要有默契,節目還是要有點鋪排,更重要其中總有個維持秩序的角色,但是又不能太過死板。
2023 年起我希望可以跟多點不同背景,觀點立場的人合作;一來將光譜和眼界拉闊,二來就是保持香港人之間的連繫。
《香港紀事本末》
心目中一直在構思兩本書,也是我心目中揮之不去的兩座大山。
《未奪權的獨裁者》是歷史小說,橫跨的時空由 1849 到 1949 。
《香港紀事本末》是重新記敍香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 2020 年的事。
兩本書都想從新的角度去重新認識歷史;歷史,寫得好的話,可以建立一群人的 origin myth ,以及共同身份。
我當然是想寫香港人;但我想寫的不是簡單的雞蛋與高牆,而是一個更加複雜,立體的故事。
在我心目中,香港是一個中國、美國和英國,都曾經視為成功的象徵的地方。香港的自由和資本主義,比美國過之而無不及。香港雖然是殖民地,但這個城市,處處是大英帝國最自豪的成就。雖然香港自 1841 年已經與大陸社會分道揚鑣,但偏偏就在這裡,讓全世界見到,若然華夏文化能夠成功現代化,將會是怎樣。
寫香港的歷史,不是要爭論自古以來這個地方是誰的,而是希望大家都明白,香港幾乎是一個現代社會的典範;香港並非完美,但它真正的美,在於它的多元,矛盾。
香港的文化本應是開放而生機勃勃的。未來的香港,不是靠死守捍衛得來,而是要繼續去開枝散葉,落地開花;為的,也不只是香港人,而是所有嚮往自由的人。別忘了,在 1950 、1960 年代,香港除了收容由大陸來避禍的人,其實也有從亞洲各前殖民地來的專才。
Cosmopolitan 若然譯作「大都會」,略嫌有點失真。Cosmopolitan 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同時有多過一個身份認同,而不會有矛盾;世界上的 Cosmopolitan 社會不多,或許真的只有紐約、倫敦和香港。
不如我定每星期在 YouTube 上講兩章 《香港紀事本末》;每星期兩集,一年下來就有一百集,一百篇文章,這本書應該這樣就寫得成吧。
讀書會:以分享為目的令學習更高效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我知道自已的拖延症,是因為多心,尤其是對知識。
沿途一路走來,應承了各位下不少要去研究的題目,想讀的書;有些在電郵,在私訊,在筆記本中,但更多在書架上。但是,當堆積事繼續堆積,想做的事也越來越多,千頭萬緒,亂生枝節。
但這也是我的個性,雖然有時堆積得久的想法;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失驚無神地重現眼前。
效率的最大敵人,不是懶惰,而是多心。但只有多心的人,才會找到不同的角度,新的方法,與別不同的感覺。
2023 年我給自己的挑戰,要做到「高效率學習」;一方面繼續多方面嘗試,但另一方面仍然可以維持高效多產,並且保持一定質素。
去年初的準備 Web3 經濟學系列,讓我學到了很多;回想起來,以分享為目的去學習,極高效率。
所以,我想借重新啟動那被遺忘的讀書會,由自己實驗應該怎樣去高效地學習。
試想一下,假如這裡十個八個朋友,會定期分享自己讀過的書,結果是可以將閱讀的效率,以倍數放大。
YouTube、播廣劇、訪談、《香港紀事本末》、讀書會,就是今年的五個工作目標;背後最終都是希望可以連繫世界各地的香港人,既是相忘於江湖,亦相濡以沫,讓自己和大家都有增長的養份,每日都比之前一日過得更好,做個更好的人。
最後,這幾個星期終於開了個 Telegram Channel ,誠邀各位加入: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下)
jeudi 22 décembre 2022 • Duration 36:29
【上回題要】貨幣只是一個記帳的工具,用甚麼做材料去做貨幣,其實並不是重點,只要所有人都有個共識,貨幣背後代表的財富、價值,貨幣甚至是虛擬,不具形也沒有關係。美元最終取代黃金成為國際結算貨幣,一來是因為普遍而言,相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美國是一個重要的貿易對象。但更重要是,就像國際語言一樣,其實對於用甚麼作為國際語言、國際貨幣的共識,也不是單靠槍炮可以「搶下來」。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上) - by Simon Lee | 利世民 - 利世民貼堂壁報版 (substack.com)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中) - by Simon Lee | 利世民 - 利世民貼堂壁報版 (substack.com)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冷戰。在自由貿易的一方,國際金融政治經濟秩序,亦由美國所主導。換句話說,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基礎,更重要的原因是最能夠代表戰後秩序的國家,就是美國。
其實中共的「偉大民族復興」,說穿了就是相信「中國可以說不」。
中國或許真的可以說不,問題是(一)代價是甚麼?(二)由誰去付?
再者,中共要說不的,不只是貨幣,還有貿易、科技、文化、政治體制等,統統都要說不;更正確一點說,中共想主張自己的一套;但那套究竟具體又是甚麼呢?
人類社會每個環節,都是環環緊扣。所謂西方的一套,也不是說有甚麼人刻意設計出來,彷彿可以像變魔術般,將整個社會制度變出來。實情是,我們今天見到的現代社會,是隨著時代和需要,不斷推陳出新而成。
現代社會不是完美,也有繼續進步的空間;但中國要是有套更好的制度,究竟又是甚麼?假如中共只是換湯不換藥,舊調重彈,為甚麼將過去已經證明行不通的方法,現在又忽然變得可行?
中共在伸張自己一套價值觀的時候,其實亦不得不與現行的主流割裂。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中共,就不難明白過去幾年各種令人意料不及的行為。
中共與美國,可以一刀兩斷嗎?中共不但是扭轉 1978 年以來的方針,否定西方的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它甚至要證明自己比全世界都更民主、更自由、更有效率。
回到這個系列最初的連串問題:甚麼是人民幣國際化?所謂國際化,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要成為另一隻具影響力的國際貨幣,需要甚麼條件?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可以繼續下去嗎?人民幣會否成為香港的法定貨幣?假如同時有港元和人民幣兩隻法定貨幣,又會怎樣影響香港?就算中共和特區政府不主動放棄港元,我們又會否因其他原因而導致聯匯失守?
01,人民幣國際化,不代表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自由流動。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甚至乎應該說,中共從來都沒有想過要讓人民幣自由兌換。其實由 1949 到 1994 年,人民幣從來都是一隻只供中國境內使用的貨幣。當年,在中國境內要購買進口商品,首先要拿到外匯券。外匯券,一就是外國人,二就是不同的單位從出口賺取到外匯之後,換來的特權。外匯券制度的用意,就是確保中國大陸永遠都處於貿易平衡的狀態。
02,為甚麼不可以容許自由貿易?怕。怕甚麼?怕漸漸失去控制。失去甚麼控制?要知道,曾幾何時的計劃經濟,每個人首先是一個生產者,然後才是消費者。1978 年的中共,沒有理由不知自己的生產力落後;假如當時完全開放市場,結果可能是工人失業,又或者有些人嘗到了外面世界各種美好的事,變得不再依賴國家提供的工作和日用所需。最初的貿易保護主義,根本目的就是讓落後的計劃經濟國家企業。
03,1994 年為甚麼要改變匯率制度?其實最主要原因,是當時成立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本來也可以是創始成員國,但由於缺乏一個可以兌換的匯率機制,所以中國沒有資格加入世貿。可以說這一輪匯率改革,重點一是廢除外匯券制度,二是令官方的匯率更反映市場匯率。
04,1994 年之後,中國繼續有各種形式的外匯管制。雖然到後來,絕大多數的人口,已經不是國有企業的終生員工,當初堅持保護主義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但過去 28 年來,誰可以換得到外匯,可以匯得到錢出去,可以買得到進口的貨品,生活都過得比其他人舒適。
05,為甚麼到目前中國仍然死守外匯管制?最簡單的答案,就是中國仍然相信,賺到了的利潤,就不要回流到外面。但在一般老百姓的角度,結果就是賺了錢,若不是到農村金融機構,就是用來買 A 股,又或者爛尾樓;最終是冤枉來,瘟疫去。無錯,這就是大陸民眾所謂的割韭菜。
06,當他們見到馬雲馬化騰等人,也得「潤」出去,我相信大陸民眾的情緒是複雜的。有不少人以為,中共對地產和科網富豪的「共同富裕」,是因為中共已經沒有錢,要走到共產這一途。但是如果懂簡單的數學都知,那怕將中國大陸最富有的人,全部財產充公,對於這個大到不能倒的政府來講,其實也是杯水車薪。我反而有理由相信,在中南海的那幾個人,真心以為只要將民眾的不滿投射到有錢人身上,政權就可以繼續做正義的代表。
07,在人人都想「潤」出去的前提下,中共更不會開放讓人民幣自由兌換;因為他們很清楚,會「潤」出去的,不只是富豪,還有城市中的小資產階級。甚至乎,這幫人「潤」出去的動機更大;畢竟在這個講關係的社會,他們知道自己的下一代,只會停留在某個役於人的層次,「潤」出去不是為了自己。
08,既然中共不會讓人民幣自由兌換,那麼「國際化」又是甚麼一回事?其實這個概念,也不是甚麼高深的概念,最簡單,就是中國可以用人民幣在國際市場購買各種商品。但為甚麼人家願意收人民幣?拿到人民幣,人家又可以到甚麼地方兌換到其他貨幣?
09,再退一步,在離岸市場,最低限度有人民幣的買賣的機制,有庄家維持流動性。這一步,其實早就做好;人民幣離岸市場,現在交易並不多,原因是仍然未有人願意收人民幣。
10,「各國商人先收人民幣,然後再在離岸市場兌換成其他貨幣,不可以嗎?」在零售市場,或者可以,但在國際貿易,金融財經市場,人民幣暫時未能給予人家這份信心。若換了是美元,沒有會人擔心換不到其他貨幣;這就是人民幣和美元的基本分別。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中) - by Simon Lee | 利世民 - 利世民貼堂壁報版 (substack.com)
11,「在離岸市場製造對人民幣的需求。」中共的下一步想法,就是要人家用人民幣?所謂的一帶一路,很多人會說是「輸出產能」,但換個角度去看,其實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基建工程,不論是原材料抑或工人,許多都是由中國輸出;借出去興建這種工程的貸款,最終也是回到中國。一來一回之後,沿線國家就要長期地向中國還款,這就是在離岸市場人為地製造對人民幣的需求。也可以這樣看:「中國不但輸出勞動力和基建工程,也同時提供融資。」當然,一帶一路國家的權貴富豪,也從中得到不少好處。但過去近幾年,一帶一路陸續遇到了阻滯,就連帶這些國家的政治也出現變化。
12,自從北京由 2012 年開始推一帶一路,可以見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在中共眼中越來越不看重。可以想像得到,這個時候的中共已經認為,自己掌握了一種與別不同,前所未有的國際金融秩序。至少,在中共眼中,這套秩序就算不是世界通行,至少可以在亞洲,為中共建立一個安全區。
13,但偏偏在過去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開始遇到阻力。2015 年的 A 股股災後,更令中國股市從此一蹶不振。由這個時間開始,賺到錢的人,若不是將資金轉到樓市,就只有是虛擬貨幣。中國是虛擬貨幣世界第一大國,原因是在圍牆背後,已經沒有選擇可以讓民眾停泊他們的財富。
14,現在中國大陸的情況是,股市死水一池,虛幣亦被禁,住房又不炒,結果就是 7500 億的國家債券,還是全數由央行吸納。在可見將來,更多的人民財富會變成國債;這事亦將不會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15,中共對一帶一路國家,輸出勞力,賺到是這些國家欠下的債。在國內,就人民的財富變成國債。這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命運共同體」和「共同富裕」。
香港的聯匯制度
16,香港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銀本位的經濟;1935 年羅斯福的白銀收購法案,令香港的白銀洗失,被迫脫勾。1935 年後,香港成為英鎊區成員,也就是金本位,一直到英鎊區瓦解。
17,港元曾於 1972 年 6 月到 1974 年 11 月一度轉掛美元;由 1974 至 1983 年,港元理論上是自由浮動,但實在上仍然是維持在兌美元的一定區間內。這段日子的美元匯率,高山低谷,所以最終在 1983 年 10 月,香港政府宣布以 7.8 港元兌 1 美元為固定匯率,確立行貨幣發行局制度。
18,貨幣發行局制度其實很簡單;每 7.8 港元背後,就有 1 美元。最初為何有這個比率?在 1983 年 10 月 15 日香港的外匯儲備能夠負擔的承諾,就是這個匯率。另外大家必須記得,貨幣發行局制度,是央行的相反;央行是銀行最後的救命草,可以印銀紙,但貨幣發行局制度卻在理論上沒有多餘的錢去救銀行。
19,反正歷史告訴我們,銀行體系出問題,那怕是有獨立的央行,也往往是大到不能救;唯一的例外,似乎就只有美國的聯儲局、日本央行以及歐洲央行;在 1990 年代以及 2010 年代,日、歐央行都分別都嘗試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去拯救金融危機,結果是整個經濟也就被凝固在那半生不死的時空。美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那麼明顯,但資金長期回報率偏低,一樣在影響民眾的生活質素和經濟的發展。
20,貨幣發行局也好,從前的銀本位、金本位也好,又或者由戰後到 1973 年的固定匯率制度也好,這種匯率制度的大前提,是政府不可能入不敷支,否則最終匯率亦必然失守。這個基本的經濟原理,其實早就寫在教科書裡面,但偏偏在現實世界中,從來都是知易行難。舉世唯一可以長時間維持這種極度嚴格的財政和貨幣制度紀律,就是香港。
21,基本法裡面也有第 107 條,要求政府量入為出,避免赤字以及開支要與生產總值變化掛勾;這條就是為聯繫匯率而設。
22,順帶一提,當年成立歐元區的時候,其實一樣有對成員國的政府赤字有限制;結果就是有好多國家,在政府的帳目以外欠下各種債務,最終還是因道德風險而引發歐債危機。
23,大家聽好了:「港元要是最終被迫脫勾,原因就是特區政府完全無法擺脫結構性赤字。」結構性赤字將會在可見將來出現;但不是今年,不是目前。
24,除此以外,我想像不到特區政府有主動脫勾的動機。當然,也有人問:「假如中共攻台,中港同被制裁,聯匯會怎樣算。」各位,醒一醒好嗎?如果發生這種事,銀行戶口已經不是你最需要擔心的事,也是擔心不來的事。再講,除非是全部禁止香港的銀行體系進行美元交易,就像將俄羅斯銀行踢出 SWIFT ,否則是不可能「唔畀港紙掛美元」。
25,「有何不可?」因為在市場上擁有美元的,不只是美國政府;市場上每個眾參與者,都可以買賣美元。歐美要禁止俄羅斯用美元,其實是將俄羅斯的銀行從 SWIFT 踢走 。俄羅斯容易招呼,但要將中、港的銀行都踢出,無異於鼓勵另一個制度的出現。暫時我見不到美國政府有動機這樣做。
26,話雖如此,也不代表香港的貨幣制度會一直不變。目前其中一個可能,就是人民幣的應用增加。這裡講的不是自由行買金飾化妝品之類,而是說金融市場上的應用。寫這個系列的觸發點,是因為港交所引入雙幣雙櫃檯制。簡而言之,同一隻股票,同時以港元和人民幣報價;理論上,如果有因為匯率報價差異出現套戥獲利的機會,在市場上有足夠的流動性提供者去接貨。
27,今時今日,以上所講的套戥交易操作和庄家提供的流動性,已經全部自動化;重點在於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是否足以應付特殊的情況;有理由相信這也是擴大人民幣互換協議金額目的之一。
28,任何制度,都是為應付正常情況而設;非正常的情況,絕大多數制度都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處理。之前在其他場合討論港元人民幣互換協議的時候,我最大的擔憂是當離岸人民幣的短缺,也可以同時港元短缺;這種環境下港元人民幣的互換協議,不但於事無補,更有可能令問題變本加厲。
29,可惜,今時今日香港已經沒有說不的空間,也沒有客觀理性討論事情的條件。總之,大家記住,天下沒有零代價的政策,所有制度,必定有成本,只不過是當效益大過成本,就值得去做。做錯決定,往往因為高估回報,低估成本,尤其是低估了長遠的成本。
30,另一個問題就是,得到好處的人,未必是負擔了代價的人。這就是政治。所以,有一派主張就是,如果沒有問題就不要去改動現狀。
31,不要以為只有權貴富豪想保持現狀,社會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就算有各種抱怨,但面對轉變都是有不安的,甚至是社會進步,都會構成不安;所以才有保守主義是社會沉默大多數的講法。
32,忽然改動香港的貨幣制度,肯定是災難。要知道香港有多少債務是以美元結算,脫勾等於叫香港的大財團,財富蒸發。但慢慢的轉變,他們卻會以為,自己最終會接受,適應得到。
33,用更多人民幣好嗎?有人肯收,自然會有人用。用人民幣發債好嗎?有人肯買,自然有人會去發。但如果沒有人收人民幣,特區政府會否帶頭?如果特區政府帶頭收人民幣,那就是法定貨幣的定義。至於人民幣債,溫馨提示大家,強迫金已經開始了買。
34,人民幣國際化,雙循環經濟,說穿了就是離岸一個市場,牆內一個市場。香港,究竟算是在內還是外?
35,在牆內看,雖然可以透過窗口見到外面的世界,但窗口始終是牆的一部分,而且是漏風漏水的一個位置。在牆外,甚至根本不可能從窗口望到屋裡面的情況。以上,就是我對香港目前處境的形容。
36,香港最重要的功能,亦由過去引進外資,販賣國產的股票,變成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點。
37,甚麼數碼央行貨幣,也會用香港做試點;更正確說,數碼央幣其實是每個人都有個直接掛在央行的帳戶。似乎,這個計劃也沒有甚麼驚天大陰謀。畢竟,牆內要充公任何人的任何物品,只要動手就是,不用如此大費周章。但長遠而言,中美都想爭先去推數碼央幣;尤其是對中國而言,假如地球上大多數人都有個人民銀行的數碼錢包,的確是減低被封殺的風險。
38,正如剛才提到,離岸人民幣最重要一步,是一個用另一隻貨幣的市場,承認人民幣為法定貨幣,也就是政府願意接受人民幣。香港,肯定是第一個地方;時機很可能就是香港終於要以發債來支付政府的開支。
39,我不知道北京有沒有甚麼時間表,有沒有死線,但現在距離以上所講這一步,相信也不會太遠,畢竟香港幾年內將會有結構性財赤。屆時,政府要恆常發債。而且這些債是以人民幣報價,以人民幣交易。
40,相信大家都聽過「劣幣驅逐良幣」。「劣」的意思,是貨幣的兌換匯,高於實質的內在價值。假設兌換率是自由浮動,在自然水平,沒有套戥的空間,那怕一個市場,兩種貨幣,也不會有劣幣的問題。問題是,人民幣匯率,不是自由浮動,亦不一定在自然水平,那就可能會被視為劣幣。
41,反之,因為聯匯制度,港元相對美元,理論上是沒有表面價值和內在價值的分別。當香港有雙幣制之後,金管局最主要的任務,恐怕會是處理在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很重要,所以要講多一次,金管局是貨幣發行局,唯一功能應該就是兌現港元換美元的承諾。貨幣發行局不能任意發行貨幣,所以不能干預市場,無力影響利率,也無力影響物價;但這是優點而非缺點,因為沒有證據顯示,央行操作的成效必然高過代價。但當金管局要同時照顧一個雙幣的經濟,往往就會失去平衡,最終還是回到單一的貨幣基準,就有如當年英國的皇家鑄幣局,要由銀本位變成金本位。
(詳情可以參考此系列的第一篇)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上) - by Simon Lee | 利世民 - 利世民貼堂壁報版 (substack.com)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中)
lundi 19 décembre 2022 • Duration 05:27
【上回題要】任何有人願意接受的,都是貨幣。有人願意接受你的貨幣,因為他知道,當他拿著這些貨幣,其他人也願意接受。所以,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甚麼,貨幣,即是別人欠下你的;用甚麼去做貨幣,根本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大家相信背後的共識。黃金,甚至不是主要的貨幣,但到了十九世紀,黃金漸漸取代了白銀,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單位。過程當中,經歷過白銀、黃金並行的日子。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上)
mercredi 14 décembre 2022 • Duration 02:44
一直都想寫這個題目。一來是因為太多人關心港元甚麼時候脫勾;港交所宣佈港元人民幣雙櫃檯制。很多朋友見到這個新聞,問我這件事是否意味人民幣會取代港元,還是會出現「貨幣雙軌制」?
假如只有脫勾與不脫勾兩個可能,脫勾就只是時間問題,對吧?但其實有第三個可能,就是港元和美元繼續掛勾,但人民幣也同時成為香港的貨幣,甚至是法定貨幣。這個局面我稱之為「貨幣雙軌制」。
我將會一連三篇,由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歷史開始,去講解貨幣制度的演變,再去解釋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人民幣國際化」等。以上這些概念有點抽象,更覺得離地。但是如果基本的概念不搞清楚,最終只是一個簡單的答案,是沒有意思的。
足本內容,在以下三個網址與會員專享: (1) https://hongkong.unsubject.com (2) https://leesimon.substack,con (3) https://www.patreon.com/leesimon